主页 > 杂谈

人过七十不上坟八十不祭奠

2023-08-20 14:40:48 0

“七十不上坟,八十不吊钟”,古老的俗语,现在来看还有道理吗?清明春风拂面,杨柳青青。最适宜结伴踏青,也是传统的春祭节日。清明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当然,这个节日也不是我国所独有的,在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也过清明节。例如,像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一些国家,不过,仪式上会

“七十不上坟,八十不吊钟”,古老的俗语,现在来看还有道理吗?

清明春风拂面,杨柳青青。最适宜结伴踏青,也是传统的春祭节日。清明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被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当然,这个节日也不是我国所独有的,在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也过清明节。例如,像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一些国家,不过,仪式上会有些差异。

清明节在农历上并不固定,规定是清明节气是哪一天,清明节就是哪一天,一般都是在每年公历4月4日-4月6日之间。古书上记载: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8天,寒食节的后一天。这一天是人们上坟、烧纸和扫墓祭祀先人的日子。清明祭祖时间不仅局限于清明前后那几天,而是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长达20多天。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这样一句话,“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父母是我们和死亡之间的一道屏障,父母去世这道屏障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要在父母尚在的时候多孝敬父母,胜过千百次清明扫墓,您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自古以来,上坟对我们中国人来说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孝道文化的一种具体体现。这种祭祖活动流传了几千年,还是有它存在的道理的。古人荀子称说过:“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爱敬之至矣,礼节文貌之盛矣,苟非圣人,莫之能知也。圣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祭祀,是对死者思慕之情的方式,是忠信爱敬之德的最高表现,也是礼节文饰的最高体现。如果不是圣人,是不能够完全理解的。圣人明白其中的意思,士君子安心去实行它,祭祀之官则以之为职守,百姓则以之为习俗。

对我们个人而言,上坟祭祀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对于社会而言是忠信的一种体现。

关于上坟扫墓的由来,网上有很多版本,流传较多的是源于寒食节祭扫,是晋国国君重耳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在一起了,祭祀的时间也就不固定了。

像北京一些地区一般会在清明节前的单日去扫墓,清明节当天是不去的;浙江丽水一些地区会在清明节的前三天或者后四天去扫墓,有“前三后四”的说法;湖南长沙一些地区会选在清明节的前三天或后七天去扫墓,称为“前三后七”;像晋南一些地区一般是将扫墓分为两次,在清明的前几天各家分头去,清明后的几天会派代表去祭祀共同的祖先;像东北和山东一些地方会选在清明节当天去扫墓。你看,每个地方不同,扫墓的时间选择是有差异的,但是表达的意思都一样,都是在缅怀先人。

在老一辈人的认知里,上坟也不什么人都可以去的。在过去有“人过七十不上坟”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呢?

其实,这么说还是出于安全考虑的,因为人到70岁以后,身体的条件肯定是大不如前了。以前农村的墓地一般都是在山上或者田边,路不太好走,坑坑洼洼的,加上老人腿脚也不那么方便了,体能又差。年龄大的老人,要是走这样的路,长途跋涉,身体可能就会吃不消。所以,像这种道路不好的,车又上不去,远距离的路,还是不建议年龄大的老人去,还是少去为好。

我们也经常说,无论年龄多大,在父母面前都是孩子。无论我们长多大,身在何方,过得好与不好,对父母的那种爱都是难以割舍的。其实,不让年龄大的老人去也是不想让老人勾起他们过去的伤心往事,伤心过度对身体是不好的。

不过人过七十不上坟不能一概而论,身体健康状况较好的,坟地平坦的还是可以去的。不过,也有人说,“追思先人”,重在于“心”!正好可以为子孙作个“垂范”。做个榜样。

这都是古人过去的一些观念了,现在人的身体健康程度,要比过去好很多。并且,交通条件也不能同日而语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还是可以去的。

古人也认为坟地的阴气很重,而70多岁的老人阳气也没那么充盈了,来到这样的地方,感觉不是那么太好。所以,过去还有“七十不上坟,八十不吊钟”的说法。

在古人的眼里生和死都是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事,会有很多相应的仪式,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继承的一种丧葬文化。其实,也没什么可特别的,只不过是一种图吉利和我们表达对逝者的一种尊重以及强烈的感情。

当然,这种老传统有的已经不合时宜了,需要改变的我们还是要改变的,要不怎么能形成新的文化呢?就像我们现在有些地方已经把烧纸改成献花了,还有把去现场扫墓改成网络扫墓等等。这些新的元素就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丧葬文化的一种创新和补充。您能接受这种新的方式吗?期待您的评论!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 关于杨子荣是怎样“智取威虎山”的,在网上有很多类似的记录,所说的内容都差不多,以下来自大旗网的报道,基本上再现了当时的真实情景。当然,真实的威虎山条件还是相当艰苦的,再加上天寒地冻,土匪......

    2023年08月21日
  • 1950年10月21日下午16时,彭总终于在司令部的电报车到达后,给北京发出了第一封紧急电报,电文内容较长,其中第二条原文如下:“友军位置:长津附近有一个工人团和一个坦克团,德川、宁边大......

    2023年08月21日
  • 首先声明的一点,这个问答的问的有问题。在我国的将军系列中,第一位女将军是李贞少将。在1955年恢复军衔后,聂荣臻的女儿聂力是中将军衔。至于刘洋和王亚平,谁将成为女将军,如果不出意外的话,......

    2023年08月21日
  • 张四维是张居正提拔进入内阁的,按道理来说张居正是张四维的恩人,但是到头来张四维却恩将仇报,这令人很不解。但只要一深入调查就会发现,原来这一切的缔造者是张居正。张家的惨况万历十年,张居正去......

    2023年08月21日
  • 一轮中秋月牵动无数中华儿女的心“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节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时,已成为中国主要传统节日之一。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它不再只是一个标志性......

    2023年08月21日
  • 关于“拍马屁”的由来,书中讲到,来历有三种说法。  一说是元代蒙古人有个习惯,两人牵马相遇,要在对方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  二是蒙古族好骑手遇到烈性马便拍拍马屁股,使马感到舒服,随......

    2023年08月20日 杂谈
  • 忆秦娥 娄山关毛泽东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赏析】毛泽东这首词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

    2023年08月20日 杂谈
  •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文书工具,即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之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文房四宝”所指之物屡有变化。在南唐时,“文房四宝”特指安徽宣城诸葛笔、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

    2023年08月20日 杂谈
  • 先纠正一下错误,未开一枪和平解放的是北平不是广州哦,广州是叶帅打下的,解放历程如下:1938年10月21日下午3时30分,日军侵占广州市政府,广州沦陷。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

    2023年08月20日 杂谈
  • 。穆桂英,‘杨家将’中的人物。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杨家将’故事即根据杨家祖孙三代的事迹敷衍成篇而成。相传穆桂英生长在山东穆柯寨,是寨主木羽之女。‘生有勇力,曾遇神女授神箭飞刀,百发......

    2023年08月20日 杂谈
  • 部编版五上知识点梳理 第二单元第5课《搭石》1、《搭石》一文通过描写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赞扬了搭石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也赞扬了无私奉献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人们......

    2023年08月20日 杂谈
  •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是关于古代民族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最早的记载是北宋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中的《木兰诗》。花木兰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虽然......

    2023年08月20日 杂谈
  • 说要花很多钱才能上西湖大学的,言过其实了吧。虽然现在西湖大学还没有公布2018年具体的招生章程,但是从西湖大学的办学定位已经可见一斑——非营利性高等学校!非营利性高等学校!非营利性高等学......

    2023年08月20日 杂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