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宠物

熊猫是熊还是猫(熊猫的种类)

丘静枫 2021-12-11 18:00:09 0

大熊猫分为两个亚种——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四川的大熊猫长得更像熊,秦岭大熊猫长的更像猫,当然,大熊猫是熊,不是猫。

大熊猫不仅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还非常代表性,稀有,科学家对大熊猫的形态解剖,化石材料,行为生态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具有研究古代哺乳动物的珍贵价值。代表了中国的顽强,与中国人的自强不息等……作为世界濒危物种保护的象征,大熊猫除了科学和生态上的特殊价值外,还被赋予了道德和伦理等多种内涵。那么,大熊猫是熊还是猫?历史有多久了?听说有两种不同的大熊猫?为什么它吃竹子就能饱?为什么它们繁殖力这么低而濒危?

现生的大熊猫分为两个亚种——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四川大熊猫和秦岭大熊猫是两个不同的亚种,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四川的大熊猫长得更像熊,秦岭大熊猫长的更像猫,而且秦岭大熊猫的头骨非常的小,牙齿比较大,在颜色上面两个种类的大熊猫也有区别,四川大熊猫以黑白色为主,而秦岭大熊猫虽然也是以黑白为主,但是它们的腹部是成棕色的,而且前一段时间在秦岭还发现了一只棕色大熊猫。

通过不断的努力,华大携手多家科研机构联合发布了大熊猫超高质量基因组,其中熊猫秦岭亚种基因组为首次发布,该研究还结合大熊猫群体数据对大熊猫特异性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深度探讨。发布大熊猫超高质量基因组,揭示秦岭和四川亚种分化时间,找到大熊猫繁殖率低的遗传基础,为国宝保护提供新思路。

本次研究在染色体层次上组装了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大熊猫两个亚种的基因组,且秦岭亚种的基因组为首次组装。本次的基因组组装使得目前大熊猫的参考基因组在基因组片段的连续性(Contig)上提升了200倍。研究基于超高质量的2个大熊猫亚种的参考基因组,通过对秦岭亚种和四川亚种的群体重测序研究,重新评估2个亚种的分化时间发生在距今约1.0至1.2万年前。

大熊猫800万年进化历史中4个主要的时间节点:

(1)7-8百万年——2.4-2.0百万年前,由只吃肉,且身体只有狐狸大小的始熊猫,演化成为身体像野狗般大小,且主食竹子的小种大熊猫;

(2)2.4-2.0百万年——70万年前,由主食竹子的小种大熊猫演化成为比现代大熊猫的身体约大12.5%的巴氏亚种大熊猫;

(3)70万年——1.0-1.2万年前,主食竹子的巴氏亚种大熊猫演化为现代体型的大熊猫;

(4)1.0-1.2万年前,现代体型大小的大熊猫,分化形成2个独立的亚种——秦岭亚种和四川亚种。

繁殖率对于濒危物种种群的复壮意义重大,大熊猫的濒危除了人为原因的影响,低繁殖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该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的分析发现,大熊猫基因组上的DACH2基因调控元件特异性丢失,并在SYT6基因发现特异性位点突变。DACH2基因与生殖系统中米勒管的发育相关,其突变会引起卵巢早衰进而会影响生殖。SYT6基因与精子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这可能是大熊猫这一物种的繁殖力比其它哺乳动物低的重要原因。

通过进一步比较四川和秦岭两个亚种,发现四川亚种IQCD基因受到强烈的正选择作用,IQCD基因会影响精子生成及受精,已有研究显示在不育的人群中该基因的表达量会偏低。这可能是四川亚种比秦岭亚种具有较高繁殖力的原因之一。

内脏器官适应性变小,或与基因有关。大熊猫是物种特异性进化的典范,是唯一一种能够靠吃竹子生存繁衍的食肉目动物。殊不知大熊猫憨态可掬,萌萌懒懒的形象都是长期适应性进化的结果,即最大限度降低能量代谢。大熊猫变小的内脏器官亦是如此。该研究发现,大熊猫Hippo通路上诸基因的快速进化和一些基因调控元件上的特异性突变位点,可能是导致大熊猫具有较小的内脏器官,以便应对食性改变和减少能量代谢的适应性进化的结果。

濒危大熊猫的亚种分化、生殖基因调控元件的丢失和突变,以及内部组织器官变小等物种特性,无不提示我们在当前和今后的漫长时期,均亟需恢复破碎化的栖息地,加强栖息地保护,并对人工繁殖的大熊猫子代进行野化培训,放归野外,改善种群的遗传结构,遏制小种群的衰退,使大熊猫能够复壮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本研究是迄今为止组装最好的大熊猫基因组,也是第一次提供了秦岭亚种大熊猫的高精度基因组。为大熊猫的演化,繁育,保护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990157430@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